危废焚烧——预处理中遇到的问题(二)
因为现在竞争激烈,收废料没有选择性,拉来的料若当天处置不了,再不采取措施的条件下,包装物不要过夜,将包装物的不确定性深入骨髓。有的企业采取的措施是将它泡在桶里浇上水。防爆、防中毒也是一样的,只要有不确定性这个概念,就能想到废料并不像看到的那么安全。
暂存库防中毒,中毒主要是针对运营人员,运营人员要有足够的防护设施,防护配套设施要穿戴到位,建议以后的暂存库要尽可能少人化、无人化、智能化。实际现在的设施条件是可以做到人不入库的,而且不会增加很多投资,可以通过减人的办法来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设施,如果没有装备,人非得上的话尽量穿戴到位,尽可能避免中毒风险。
不同单位不同传统,做预处理时人尽可能不碰危废,从出库到破碎机,一路全密闭进炉子。前端人工来做分装,将密闭在容器里的危废打开分装时,毒气自然就会逸散出来,所以尽可能做好安全防护。
防火是必然的,火灾非常多,防火还有一个方法是建议逢桶必检,并不是每个桶都要化验检测,逢桶必检主要是要检易燃性。检查时不能简单地看一看,每个桶都要开盖儿取少量废物,用打火枪试烧一下,如果距离3-5厘米能起火,就属于易燃类,桶里边的液体就不能进破碎机。逢桶必检不是去做闪点,化验室闪点是报价用的,根本不可能支撑日常运行也做不到逢桶必检。
综上总结:一是不确定性要深入骨髓;二是要做到逢桶必检;三是同类废物预处理时要分区块;四是写在行业标准的检测方法、化验方法对支撑日常生产管控都会降低效率。预处理时,需要想办法用简单方法判断每种废物或某一种成分,快速判断才能扩大检测面。
无人化少人化并不是要大幅改变现有设计和装备,如果改变太大,不好实施且风险也较大,因为危废的特点可能适应不了新上的装备,我们基本是在现有设施和设计基础上改变就可实现无人化少人化,并不会发生本质上的变化,而且能迅速的恢复到原来的状态,所以不容易失败。
问:关于废液(酸性、粘性、杂质较多等)的预处理,现在有没有什么成熟的流程。正规的方法或者非正规的方法都可以说说。哪些设备使用起来比较好用点,经常会出现什么问题?答:废液将它分类,粘度在800以下的用外混式喷枪喷射入炉。粘度在800以上用SMP进料,如果没有SMP只能进坑,只要能做到粘度在800区分,废液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。酸性主要考虑入炉要求,通过氯或硫等含量总的酸性,只要在设计范围内就可以直接进炉。杂质多还是喷枪的问题,只要能通过泵的过滤网的物料都可以进去,除了过滤掉大颗粒的,所以选好适当的设备都能解决。物料粘度大的话,就不要选择用隔膜泵,隔膜泵打不动粘度高的物料,可以用拄塞泵、螺杆泵或软管泵等,泵的选择比较多,主要还是喷枪选择。有些酸性非也中和起不了太大作用;游离的酸根才有可能被中和,但还是要看比例,如果检测时游离酸根并不多,就没必要中和。
问:粘度数据测定的温度多少?答:常温下,如果需要加温才能使粘度更小一点,那就在那个温度条件下去检测,如果可以,要在那个温度条件下通过泵和喷枪,但通常是在常温下。
问:暂存库都是废液,而且硫、氯较高,没有收到合适的固体废物做配伍,有没有好的办法处理?高硫、高氯废液,那种更难处理?答:企业内高硫高氯物料都有库存,现在的问题不是不能处理而是处理成本较高。高硫高氯物料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个人觉得要处理高硫高氯物料还得有装备。其实要有SMP就比较简单,首先得配伍,在炉子设计的入炉指标基础上排放才能达标。除非炉子设计指标不一样,可以承受入炉的硫氯到20%,那就20%进炉就行,如果设计的只是5%,那20%的话排放就不达标,所以首先要在设计的入炉标准的前提之下去考虑问题。
问:和沥青差不多的那种危废,粘、稠、入料坑还和别的危废结成快,我们用什么方式处置比较方便?答:沥青状的废物,如精馏残渣等都是从农药企业出来的,农药企业出来的废物比较复杂,沥青状的废物要么加热弄稀一点,要么温度低的时候结晶拍碎,目前也就这样;如果装备到位弄稀一点会比较好。有些沥青状废物高温下放在容器里时有很好的流动性,碰到空气且回到常温时形态发生变化成了沥青状,而且不可逆,再加热流动性也回不去。这些,要探讨其它的办法分割成小块入炉。现阶段竞争那么激烈,装备就开始起作用了,以前可以选择性进料,但料坑是有局限性的,每种进料方式也有它的局限性。现在只能什么料都进,不同的物料要通过不同的装备进到炉子里,所以我的观点是如果没有装备就别收了,收了也处理不了。
问:高有机氯、有机硫浑浊废液倒入料坑,混入消石灰,对减低烟气排放指标有很大帮助吗?答:混入消石灰在一种情况下对降低烟气排放是有帮助的,就是物料在料坑里和消石灰反应成盐,这部分氯、硫生成盐会不会以氯或硫的形式进到烟气里。如果在料坑有机氯反应不了,烧完后以气态形式跑到后面,消石灰其实作用不是很大,就是对耐材稍好一点。